打头阵、当尖兵,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先行者!陈吉宁为复旦大学师生代表作形势与政策报告

发布时间:2025-09-28

市委书记陈吉宁9月28日上午在为复旦大学师生代表作形势与政策报告时指出,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青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以打头阵、当尖兵的奋斗姿态,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先行者,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勇立潮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近两个小时的形势与政策报告会上,陈吉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主题,从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大学责任等三个方面同复旦师生代表作了深入交流。陈吉宁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党中央在每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建设科技强国、什么是科技强国、怎样建设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强国建设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

紧盯关键和裉节,狠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实现全过程创新,持续攻坚突破

陈吉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技创新寄予厚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赋予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为新征程上深化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们正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紧盯关键和裉节,狠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实现全过程创新,持续攻坚突破。着眼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效能,加快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引导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建立健全健康的学术交流制度、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文化,持续深化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探索走出选人、选题、评价及配置科技资源的科学路径。推动高校围绕办学定位,把加强与产业界的协同作为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更多技术路线选择中比选寻优、动态纠偏。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高校进一步明确在创新链的定位并不断优化调整。支持探索以项目经理人为主责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强化项目布局的敏捷性,建立全链条孵化机制,强化全要素配置,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撑。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需求,培养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陈吉宁强调,长期以来,复旦大学始终与上海同频共振、双向奔赴,为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要以建校120周年为新起点,共同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支持复旦大学坚定追求卓越,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需求,培养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找准定位、厚植特色,不断对标对表、优化调整,引导教师把更多时间、精力和热情放在学生身上。要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推动学术研究向基础性、战略性导向转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制度性障碍。以科学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科学发现,培育更多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要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大文章。更加注重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让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注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讲好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矢志报效祖国的故事,引导学生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在新征程上挺膺担当

陈吉宁强调,复旦大学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有着科技报国的光荣传统。要注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讲好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矢志报效祖国的故事,引导学生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在新征程上挺膺担当。要深化学风建设,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引导师生更加专注于科研、醉心于学习,坐住坐稳“冷板凳”,专心致志做学问、做好一件事,在把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市领导华源、解冬,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出席报告会。

复旦师生热议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先行者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智能复杂体系实验室主任、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陈吉宁书记的报告全面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全面擘划与推进、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使命与机制创新、复旦大学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作为基础及交叉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他备受鼓舞、深受启发,从事科学研究既要葆有好奇心、批判性思维等基本素养,更要突出使命感、明确协同力,加强文化自信,努力对标“四个面向”,深耕细作,提升学术品质,开拓科学边界。并以最准确的价值塑造、最前沿的创新成果、最活跃的经济产业需求,来提升课程与项目教学质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干细胞式”的拔尖创新人才,支撑创新城市建设与民族复兴事业。

“陈吉宁书记从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和复旦责任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的历史、理念、问题和路径,为复旦深化新一轮科技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作为一名智库科研人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姚旭表示,认真学习陈吉宁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鞭辟入里的分析后,倍感振奋、深受启发,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将进一步围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开展深入探索,强化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融合,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高地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为一名主攻硅基光子芯片的博士生,未来信息创新学院2023级直博生康王洵所在的领域正是国家着力突破的前沿方向。聆听陈吉宁书记的报告后,他深受鼓舞,倍感责任在肩。他表示,要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找准个人定位和努力方向。“我不仅是‘第一个复旦’建设的参与者,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分子。我将在硅基光子芯片研究中,更加注重学科融合,力求将个人所学精准服务于国家与上海的战略需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青年一代正是这个进程中的生力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2024级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团长王婷作为医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深感新时代医学生的使命担当——既要沉下心思考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也要致力于成果应用和惠民转化。“未来,我将继续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从调研所得中发现科学问题,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科技创新,发挥医学专长,积极服务群众,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复旦人,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杜城武在授课中深刻感受到复旦大学在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使命,感受到复旦学子在科技创新中肩负的青年责任。未来,他将在专业学习中更加融会贯通,利用所学将市场需求和研发方向结合,推动科创成果转化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