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复旦大学、普陀区人民政府、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和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学会共同承办的“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融合创新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4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的融合创新,让人工智能真正走出“工具”窠臼,迈向“自主智能”新纪元。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费爱国,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蒋昌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庆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许宁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刘明,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如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中心处长丁莹、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办公室主任高祥、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学会副理事长俞能海、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等出席会议,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主持。
范式跃迁的时代脉动
费爱国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的深度融合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方向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中国工程科技界在此领域肩负三大使命:破解“卡脖子”难题,通过重构计算系统底层逻辑,在成熟工艺上实现智能算力指数级跃升;抢占智能产业生态制高点,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产业生态;践行全球治理责任,通过架构增益降低技术门槛,推动包容普惠的“中国方案”。
金力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既是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一次深度对话,也是我国智能计算领域的一次思想碰撞。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正经历向通用智能和场景赋能的历史性跃迁,先进计算是破解算力瓶颈、支撑智能涌现的核心基座。复旦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的要求为根本遵循,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将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先手棋”,系统构建了“AI+基础研究”“AI+社会治理”“AI+产业突破”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在AI4S、AI4SS、AI4E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全球智能计算发展贡献“复旦智慧”。
屈炜代表市科技管理部门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深度融合,围绕先进计算、晶上系统、量子计算、类脑计算、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开展战略性研讨,体现战略科学家群体“破解真问题、开辟新范式”的使命担当。相信通过各位院士、专家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将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期待,广大青年人才珍惜时代机遇,勇于创新突破,在前辈的指引下实现新的跨越。
邬江兴介绍会议情况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向千行百业渗透,但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存储墙”“功耗墙”瓶颈日益凸显——算力需求呈指数增长,传统架构仅凭线性提升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介观尺度计算范式(介于芯片级与机架级之间的物理空间)凭借高密度大规模高维可塑性互连、异质异构集成等突破性技术,被视为破解算力天花板的“关键钥匙”。他预测,介观尺度计算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计算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它让“简单节点”通过复杂互连涌现出“整体智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智能涌现能力,为AI从“工具赋能”向“自主智能”奠定基础。
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概念验证中心与创新联合体沪上启航
会议集中发布了四大创新成果:晶上飞畅透明医保大模型,实现医保风控精准度提升300%;大模型内生安全检测平台,首次提出“模型血液自检”技术;开源量子芯片自动化设计工具EDA-Q——将量子芯片设计周期由月缩短至天;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融合创新系列蓝皮书,系统梳理AI与先进计算双向赋能的技术路径与基础支撑体系,提出跨域智能涌现的“结构洞”工程载体。
会上,由普陀区科委与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大模型内生安全概念验证平台”正式启动。平台将聚焦五大高价值场景构建验证示范,一是医保稽核大模型,为医保系统提供主动防范识别风险的能力;二是智能建造读图大模型,为建筑领域提供智能语义解析与建筑方案固化;三是智慧驾驶大模型,建设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一体化保障平台;四是智能家居大模型,研发隐私保护与设备协同安全中枢;五是网络安全保险大模型,构建支撑风险减量的精算订价模型与动态保费模型。通过PoCC组团模式,吸引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入驻,推进新概念技术的实用商用。
会上,晶圆级智能计算创新联合体成立暨“十五五”发展战略发布。
联合体由复旦大学联合15家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共同组成,重点突破晶圆级异质集成、动态拓扑重构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介观尺度计算范式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构建”。面向“十五五”,创新联合体将以“2345”战略为指引,重点构建晶上设计服务平台、晶上中试服务平台双轮驱动体系,以高阶基座打造自主进化核心引擎;着力突破超AI信创大规模智算底座、智能网联汽车高可靠实时决策中枢、工业制造高精度协同控制三大战略应用领域,推动晶上系统深度赋能新支柱产业发展;系统构建“开源标准、支撑平台、产业基金、人才军团”四位一体生态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重点攻克高密度互连工程规范、高阶可塑互连拓扑、时空复杂度协同优化、高可靠高可信验证、介观集成系统软件环境等五大关键技术链。同时,在Engineering,FITEE等高水平期刊设置专刊,推动晶圆级计算优秀学术成果传播。
院士报告精彩纷呈
主论坛报告环节,六位院士依次登台,以不同坐标刻画同一座“智能计算山脉”
管晓宏提出氢赋能零碳算力的创新路径。他介绍通过氢储能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完全存储消纳,结合“算-电协同”方案,构建零碳且更加经济供能的数据中心体系,为降低碳排放提供技术支撑。这一方案紧扣国家“双碳”战略,实现了能源与算力协同优化的新范式。
陈纯聚焦时序大数据流(图)实时智能处理技术,剖析介绍了实时计算与智能决策的关键问题、关键技术和系统平台,阐述了该技术在爬虫机器人防御、网络攻防计算、网络安全靶场、实时精准反电信诈骗等网络安全典型应用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蒋昌俊提出“智能算网”系统架构。他围绕“东数西算”国家战略,设计“舱网融合”的新型智能算力网络,通过移动方舱计算节点与固定网络的协同调度,优化算力资源配置。这一架构为数字经济提供高效、灵活的基础设施支持,并规划“三步走”发展路径。
郑纬民直面大模型推理的负载挑战,剖析了Mooncake与KTransformers大模型推理架构的核心原理与方法,介绍了以存换算和以存强算两种前沿技术路径,指出通过以存换算、以存强算,先进的AI存储能够提升训练集群可用度,降低推理成本,为AI服务规模化落地和低成本个人推理机产业扫清障碍。
郑庆华反思当前大模型的局限性,提出跳出数据驱动大模型技术生态和“延长线”研究的路径依赖,重构机器智能范式。他借鉴人脑记忆机理,构建具有抽象、联想、混沌功能的新型机器记忆模型,探索小数据、低算力条件下的强推理技术路径。这一研究将推动AI与脑认知科学的融合发展。
邬江兴系统阐述介观尺度计算范式。他聚焦未来AI发展的核心命题,提出通过高密度动态互连与异质集成技术,突破传统“复杂节点+简单互连”架构限制,实现时间与空间复杂度的协同优化。该范式为人工智能提供超非线性算力支撑,推动计算模式从工具赋能向自主智能跃迁。
六位院士的报告从能源革命、网络安全、算力调度、推理加速、智能范式、架构革新等维度,勾勒出智能计算融合创新的全景图。既有底层技术的突破性探索,如氢能存储、存算一体、介观集成等核心突破;也有产业落地的实践路径,如零碳数据中心、智能算网、轻量化推理等场景方案。与会专家评价,这些研究不仅解决当前算力瓶颈与安全挑战,更为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未来应用奠定技术基石。
平行论坛智绘未来
当天下午,八大平行论坛在复旦校内同步举行。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计算与存储协同创新、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类脑计算系统突破、晶圆级智算系统等前沿议题,为构建高质量自主发展的智能计算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先进计算分论坛聚焦计算与存储协同创新,围绕新型内存体系、AI芯片设计等关键技术展开研讨,提出通过云原生与软件系统安全融合突破传统架构瓶颈,为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型基础设施技术方案。
晶上系统分论坛探索智能与计算的物理融合路径,重点展示数字孪生大脑、光计算等方向进展,认为晶上系统的超大规模可塑互连能够高效承载具身智能感知、认知、决策、行动闭环,推动介观尺度计算范式场景落地。
量子计算分论坛揭示AI与量子技术的双向赋能潜力,专家指出量子计算的指数级并行能力可破解AI算力瓶颈,而AI算法则能优化量子系统控制,论坛还讨论了量子芯片设计与软硬件协同的创新路径。
类脑计算分论坛深入研讨神经拟态芯片与脑启发计算,存算一体架构、脉冲神经网络等关键技术成为焦点,与会者研判这些技术可能加速AGI和具身智能的突破,为我国构建自主智能计算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超融合算力网络分论坛发布新型智算跨架构迁移行动计划,围绕新型智算、光互联等前沿技术展开讨论,研判智能算力发展方向,提出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发展软硬件技术底座,助力我国算力网络产业进入新阶段。
算能一体化+X分论坛直面绿色算力与能源转型挑战,探讨算力-能源智能协同新范式,研讨智能制造、工业控制、信息技术等前沿重大交叉领域下算能协同发展新趋势,为打造绿色低碳的数字能源体系提供关键支撑与战略指导。
可信具身智能与计算分论坛聚焦人机协作场景下的具身智能,汇聚跨领域智慧,系统研判具身智能的技术挑战与演化路径,为理论研究与产业落地提供重要指引,推动高可信智能系统发展。
智能系统安全计算分论坛聚焦无人艇、网联汽车等智能系统的安全难题,提出端-边-云一体化计算路径,并针对智慧海洋、智能交通等场景,创新提出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一体化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