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复旦化学学科百年,校董捐赠设立学科发展基金

发布时间:2025-05-10

百廿复旦,百年化学。5月10日,复旦大学化学学科百年启动仪式暨校友“智汇”高峰论坛在江湾校区化学楼举行。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1984级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校友、复旦大学校董谭瑞清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化学系瑞清基金”,用于支持化学系事业发展。

启动仪式现场,常务副校长许征与谭瑞清进行了化学系瑞清基金捐赠签约。校长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晓创,化学系1989级校友蔡彤,化学系系主任周鸣飞见证签约。本次捐赠旨在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迎接明年即将到来的化学学科百年。

七校化学系合并,新化学系开启领跑

复旦大学化学学科自创立伊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时代的洪流中历经风雨、不断前行。

1924 年,复旦大学学制系统设立了化学系建制,隶属理科。1926年,复旦大学理工科成立化学班,开始招生本科生,标志着复旦大学化学学科正式成立,从此拉开百年征程序幕。

1929年,复旦大学系科改组,成立理学院,化学系首任系主任熊祖同教授兼任理学院院长。1930年,化学系勇立潮头,面向当时国家战略需要,在全国首先筹办国防化学专科。淞沪抗战期间,师生们投身化学军事用品制造,展现出复旦化学人的家国情怀。

1935年化学系学会合影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七校化学系合并,成为新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此次合并汇聚各方优势,实力大增。自此,化学系踏上在全国化学领域领跑的征程。

1956年化学楼建成

1955年,朱子清教授主持的植物碱研究课题“贝母的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是化学系首次获得全国最高水平的奖。

恢复高考后,化学系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彼时,“抓好基础教学”成为化学系的核心目标之一,承载着提升教学质量、培育优秀化学人才的使命。

1977年,邓景发教授编写《物理化学》书稿,为恢复高校招生和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提供可用教材。1981年,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二级学科获批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点,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获批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点。这标志着复旦化学系的学科建设达到新高度——学科门类齐全,各个二级学科方向均衡发展,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化学人才搭建坚实平台。

在推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进程中,化学系始终重视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与世界接轨的桥梁。1982-198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中美化学研究生培养计划”(Chemistry Graduate Program,简称“CGP”)开启公派优秀中国学生前往美国攻读化学博士的通道。该项目的实施对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在“CGP”选拔考试中,复旦大学化学系学生成绩突出,录取率居全国重点高校之首。

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96 年,面对一大批老教师退休、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困境,化学系的发展遇到瓶颈。时任系主任范康年积极引进杨芃原、赵东元、陈芬儿、贺鹤勇、周鸣飞、金国新等优秀青年人才。

“复旦化学系愿意给年轻人自由的发展空间”,范康年说。

深耕科研,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这一愿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复旦化学人不懈奋进。

进入21世纪,化学系迎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赵东元教授等完成的“有序排列的纳米多孔材料的组装合成和功能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陈芬儿教授等完成的“d-生物素的不对称全合成生产新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陈芬儿等完成的“双氯芬酸类解热镇痛药生产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该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周鸣飞教授团队发现了铱元素正九氧化价态,突破元素成键能力认识,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18年,该团队将经典的过渡金属18电子成键规则拓展至主族碱土金属体系,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周鸣飞等完成的“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0年,赵东元、李伟、邓勇辉、张凡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赵东元教授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化学系积极布局前沿研究领域。2024年,化学系承担上海市变革性材料未来学科项目,获批国家基础研究创新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人工智能材料化学国家基础研究创新提升工程”,参与两项教育部学科突破先导项目。

近年来,化学系在学科建设方面持续发力。2016年,化学学科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化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平台建设方面,化学系整合资源、开拓创新,构建起一个个助力科研发展与学科进步的坚实平台。2002年获批成立了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2005年,复旦-帝斯曼手性技术与合成方法联合实验室成立。同年,化学系参与创建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和生物医学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平台。2007年,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2014年,上海市高校蛋白质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2024年,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重组共建的“多孔材料与分离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浙江工业大学和河南大学重组共建的“绿色转化催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上海市资源电热转化与循环重点实验室”先后获批成立,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

百年来,复旦化学人在科研领域深耕,攻克众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这些成果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新材料研发、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育人为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是百年历程的基石,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老一辈复旦化学人用他们的智慧与坚守,为化学系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据范康年回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化学系系主任吴浩青即便年事已高,仍坚持自己坐车到实验室工作。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为复旦化学系塑造良好的科研学风,更铸就了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勇攀高峰。

1930-1940年代的化学实验室

新时代,化学系大力推动融合创新。为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化学系强化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衔接,引入优质国际化教学资源,推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课程。其中,包括如本科科研实践类专业进阶课程、AI类本研融通课程、新改版本科实验类专业进阶课程、国际化本研融通课程、能源化学专业进阶课程、化学生物学专业进阶课程。

同时,化学系推进培养体系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政育人能级。秉持“乙方心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运用“乐高思维”,灵活整合教学资源,坚持通专结合、多元发展的理念。修订本博融通的“2+X+Y”培养方案,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推出化学-人工智能、化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在学生发展与支持方面,化学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过去一年,化学系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表现出色——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在“第十八届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暨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第三届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

为了塑造优良的育人生态,协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系发挥平台的助力作用。连续开设《能源材料化学》等系列暑期国际课程,搭建一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连续举行了十余届化学系本科生学术交流论坛,激发学生科研热情。

化学系注重基础素养、科学创新、综合发展三个维度的协同培养,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设立本科荣誉项目,汇聚能力卓越、志存高远的优秀本科生,激发其学术兴趣和潜能。2024届有7名毕业生获得“本科荣誉证书”。2024年度化学系立项和管理11个“曦源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校友活跃,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百年来,化学系在教学领域,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起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化学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活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化学系毕业校友中,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就有近20 位”,现任化学系系主任周鸣飞介绍。“一方面,杰出校友们通过捐赠奖学金等方式大力支持化学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众多校友企业也为学生们搭建了广阔的‘第二课堂’。”

例如,在今天启动仪式上的捐赠人谭瑞清校友,1988年毕业于复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在化工行业和进出口贸易管理领域深耕30余年,是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豫鑫糖醇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目前,他担任河南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银科国际化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自2021年以来担任复旦大学第七届、第八届董事会校董。

2021年,谭瑞清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情谊,捐赠2亿元设立瑞清教育基金。今天,他再度捐赠。他表示,瑞清基金承载着他对母校的深情厚意,寄托着对化学系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希望能为化学系的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相信在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复旦化学系能培育出更多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人才。

又如,化学系在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雅本化学、盟科药业、实朴检测、沪东中华造船厂、上海打捞局、中华艺术宫等建立八个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和视野。

百年前,复旦大学化学学科在时代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历经百年的发展沉淀,复旦化学学科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化学领域的中流砥柱、培育顶尖化学人才的摇篮、开展前沿科研的创新高地。

未来,复旦化学系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为推动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向着“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