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下午,2010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校领导秦绍德、杨玉良、陈立民、蔡达峰、桂永浩、金力和导师代表杨福家、李大潜、俞吾金、冯晓源等人在主席台前排就座。2010届全体毕业研究生、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代表、各院系党政领导、部分机关部处负责人以及毕业生家属代表3000多人出席了大会。
大会由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金力教授主持。党委副书记陈立民教授宣读了2010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名单。校领导和导师代表向奔赴基层、西部和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代表赠送了纪念品。

经济学院92级博士生、光大集团战略部总经理吴富林应邀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动情地说:“我认为有两个复旦,一是在邯郸路和枫林等校区的复旦,这是我们的大本营,是复旦的精神堡垒和复旦思想创新的策源地,是复旦校友朝思暮想的地方;二是超越了地理概念,没有围墙的复旦,校友之所在即是复旦之所在,她遍及华夏,远播欧美,复旦的基因在广阔的时空中生根发芽。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毕业典礼,与其说是收获的象征,不如说是播种的号令。”他对今年的毕业研究生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很多激动人心的大课题在等待你们去施展才华。但任何时代都有它的多面性,同学们在今后的经历中也许会面对很多很具体甚至很烦恼的问题。……但是,正如杨校长讲过的,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出发时的理想,我坚信,我们一定做得到!”
曾经以为这一天很遥远,曾经希望这一天快点到来。但这一天真的到时,心头突然涌上千言万语,心中充满着不舍和留恋。“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词是感谢,最深刻的感悟是成长,最深沉的感情是眷恋,最美好的希望是未来,”毕业生代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马欢飞在发言中深情地说。九年前,身有残疾的他在大学的门外徘徊,是复旦老师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将他领进复旦的大门。九年来,母校的一花一草,一时一景都早已深深地镌刻在内心深处。不能忘记课堂上老师的教诲与辅导员的关怀,不能忘记初次写论文时的拙劣和导师的耐心指点,不能忘记无数个不眠之夜里的奋斗与师兄弟们的陪伴。“从明天起,我们将离开母校,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从事怎样的工作,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人,我们将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母校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越鸟啁啾夏荫长,芝兰竞秀满庭芳。曦园竹影频经梦,书苑琴声几绕梁。时雨从容化桃李,卿云自在焕文章。骊歌一曲飞觞尽,振翼沧溟万里翔。”毕业研究生将这首诗歌献给母校。它表达了毕业生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也寄托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和祝福之情。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他们屹立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意气风发地迎接新的挑战,追求心中的理想。

金力副校长宣读了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公告。各学位分委员会的导师代表分别宣读学位获得者名单,全场毕业生依次走上主席台,郑重地从前排校领导和学位委员会委员手中接过学位证书。学位帽上的流苏从右拨到左的那一刻,将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里,庄严而神圣。

杨玉良校长对全体毕业研究生发表了重要讲话,着重谈到如何继承复旦老一辈大师的治学精神,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攀登高峰的问题。他指出:“大学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学术共同体,追求真理是大学发展的终极理由。”在21世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内部学术精神的逐步消解,为此必须抵制这种不良的倾向。杨校长强调说:“只有坚守学术精神才能实现大学的学术使命。”

杨校长寄语毕业研究生:“你们刚刚结束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即将带着复旦打下的烙印、带着收获、带着梦想,奔向世界各地,去书写新的人生篇章。此时此刻,我们各位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就像父母送子女远行。复旦培养了你们,对你们寄予着美好的祝福和殷切的期望。相信你们当中很多人会成为我们学校、我们国家、甚至世界知名的学者,你们当中肯定有不少会获得崇高的荣誉。”他引用李登辉老校长所提出的复旦精神——“团结、服务、牺牲”,勉励毕业生书写新的人生篇章。
相关新闻:杨玉良:如何把握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