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论坛(生物医药专场)举行

发布时间:2010-06-29

2010年6月23日下午,以“加强技术对接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为主题的复旦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论坛(生物医药专场)在逸夫科技楼隆重举行。来自我校相关院系、政府部门以及生物医药企业、投资机构的一百多名代表济济一堂,共商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吴寿仁出席论坛并致词。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副处长郑忠民介绍了政府推进科技成果转换的相关政策。

“科技成果产业化论坛”由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组织,每期选定一个专题,与相关专业院系联合主办,旨在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交流平台。自2009年5月启动以来,先后召开了化学、环保专场以及“天使投资人论坛生物医药专场”、“复旦信息技术类创业企业专场推介会”等四次“集体相亲”专场论坛。

作为2010年上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周”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意在促进生物医药学科技术成果与产业界、投资界的对接,发挥我校科研技术优势,并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提供帮助。

会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大儒教授、药学院副院长吴伟教授以及化学系分党委书记周亚明教授分别介绍了相关学科的基本信息与科研情况。其后,我校科研技术及成果推荐的7个项目一一登台亮相,分别是生命科学学院吕红教授的“以菊芋为原料的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孙栋林副教授的“有机降解菌在环保技术中的应用”、余龙教授的“人源C型、G型溶菌酶重组蛋白产业化”、 药学院穆青教授的“高纯度茶皂素的生产”、朱依谆教授的“益母草碱作为心血管保护药的开发和研究”、孙逊教授的“抗肿瘤一类新药氟代多烯紫杉醇”、化学系贾瑜教授的“新型药物中间体研究”。如“有机降解菌在环保技术中的应用”项目中,通过培育和使用安全的有机降解菌,使固体垃圾变为优质的有机肥,而液体有机废弃物经过深度处理后,水质能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这一技术解决了餐饮业泔脚处理、城市粪便处理等诸多城市废弃物处理的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废弃物再利用方面有着极大的推广价值,这些项目都得到了各级高新技术认证以及国内外发明专利,同时又力求与企业需求“门当户对”,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吸引了投资商的广泛关注。

“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服务意识,多与研究人员沟通,保持项目良好对接;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如何将科研与企业产品开发需求结合在一起,多为本地企业考虑,从市场角度开发产品,将是校企间产学研合作的重大课题。”郑忠民副处长在谈到产学研合作存在的误区时指出,政府和高校担当“媒人”,在研究人员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有利于企业的沟通理解和研究人员对市场需求的认识,为科技创新“金点子”顺利转化为产业发展“聚宝盆”提供了有益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