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议教改 凝聚智慧谋未来

复旦教师积极建言《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0-03-17

新闻中心讯 2月28日至3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校师生反响热烈,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学习、讨论。半个多月以来,校领导和广大一线师生,结合实际、实践,以教育者的赤诚之心,讲真话、析难题、谈对策、话改革,积极为《纲要》修改建言献策。

《纲要》正视了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杨玉良校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这种坦诚的态度是《纲要》最大的亮点。他还表示,《纲要》的前瞻性不足。“一个中国的中长期规划纲要,目光不能仅放在国内,而要放眼全球、放眼长远”,杨玉良说道。他认为,《纲要》应该考虑到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以及一代青年人在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发展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多年来,高校都呼吁要落实办学自主权。此次《纲要》提出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在京参加“两会”的校党委书记秦绍德在媒体采访时直言,政府不能再当大学的“爹娘”,学校也不能成为政府的“附庸”。他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着力点放在宏观管理上,而大学应根据《高等教育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制定不同培养目标,采用不同培养方式,办出不同特色。

对于社会关注的“高校行政化”问题,秦绍德认为,不能混淆 “行政化管理模式”与“学校正常的行政管理”。他强调,真正要解决的是行政与学术的错位。“去行政化”关键是要让行政真正“专业化”地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一线、服务学术发展。校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要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和尊严,不要将科研和教学人员的职称、待遇、地位,简单地与项目、经费、成果挂钩,要努力建立健全保证学术独立的各项机制。

对于《纲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复旦师生表达了高度认同。但是我校很多学者、教师认为,《纲要》对于人才培养的功利性考虑偏多,对于教育的根本和理念的阐述还需要加强。蔡达峰副校长认为,我国大学培养不出世界级的学术领军人物、不能为人类的知识文化进行创造,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功利性的文化价值观造成的。他认为,大学教育不能失去培养健全人格的本质。杨玉良也指出,教育必须能够传承文化、开启心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真正成为“养成人格之事业”,这才是教育的灵魂。

我校师生普遍认为,《纲要》能够公开讨论热点、直面公众意见,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要解决这些问题,深化教育改革是必然的选择。秦绍德在接受解放日报专访时表示,复旦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去破解改革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