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获六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发布时间:2009-09-22

新闻中心讯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获得一等奖。
  
  我校另有5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分别是上海医学院的“构建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哲学学院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措施与保障”,历史学系的“历史学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化学系的“微观原理引导的大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数学科学学院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的“科学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还参与了2项其他学校的二等奖获奖项目。
  
  总体来看,我校基础学科在教学方面成果显著,优势明显,这得益于基础学科全面的学科布局和优质的师资力量,以及院系对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入思考和统筹规划。
  
  除上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外,我校另有39项教学成果入选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4项。
  
  
  

复旦大学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项成果简介


  
  △ “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
  
  本成果以“经典”为核心,通过细读原文,培养修读者对汉语言和文学的敏感,由点及面,贯通理解,扎实专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增进文化自觉。自2002年以来,依凭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名师组成的强大教学团队,先后开设十余门系列课程,编撰出版十余种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涵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主要领域,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等殊荣,领国内以原典为中心的教学潮流之先,显著的成绩造成了强烈的反响,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
  
  △ 构建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
  
  上海医学院通过制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条例》等各种相关条例,建立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保障机制。包括建立具有分类指导特色的全程导师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增设综合性实验及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积极拓展研究型课程,将科研训练系列课程纳入教学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条件和氛围。充分发挥师生共同参与科研的双向积极性,构建了以“导师组活动—课程改革体系—科创平台建设”三位一体的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
  
  △ 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果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措施与保障
  
  本成果在如何创建有效的教学--科研转化渠道,使科研的优势能够真正反哺教学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哲学学院动员学术研究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成为本科教学的一线骨干,在体制上向本科教学倾斜,在措施上积极鼓励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在渠道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类课程的学术内涵,把各位教师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到基础课程,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
  
  △ 历史学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本成果内容涉及六门基础理论课程和一门实践课程,覆盖历史学系本科二、三年级的专业培养过程,统筹规划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历史学基础理论学习体系,做到有论、有史、有文献、有实地考察,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为其它历史学课程的学习打下系统而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和学术史基础。
  
  △ 微观原理引导的大物理化学课程建设
  
  本成果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规律,在国内率先对“物理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形成了以微观原理为先导,融宏观和微观为一体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系统改革了化学专业旧有课程体系。成果主要内容“物理化学”(第二版)教材,在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上,体现了近代多学科发展的趋势,具备首创性,迄今仍是独一无二的,对国内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 科学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与数学教学改革新模式
  
  本成果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创造了一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新模式;有力的促进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了高等数学教育改革,尤其是“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等课程的开设,以及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类主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条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成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和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