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我校主办的“复旦国政研究生眼中的中国边海事务报告会”在邯郸校区文科楼826室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六名硕士研究生在报告会上分享了他们关于中国边海事务的研究成果。这六名硕士研究生分别是国际关系专业的张宸榕、刘越、奚溢、[韩]全宣美,以及国际政治专业的凌翔、[俄]Starostin Nikita(成思海)。本次报告会由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共同主办,得到了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在报告会上,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做了致辞发言。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副主任包霞琴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家栋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邢丽菊副教授等对六位硕士生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祁怀高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出于对中国周边外交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来自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的6位硕士生倡议举办了本次报告会,并在报告会上宣读了各自的研究报告。
张宸榕的报告主题为“中日东海划界主张及其国际法依据”。中国与日本在东海的划界争议主要涉及东海大陆架划界与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两大争议点。在大陆架划界争端中,中方认为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钓鱼岛不应被视为划界基点,主张以冲绳海槽为界;日方则认为冲绳海槽只是地理上的偶然凹陷,钓鱼岛应被视为划界基点,主张以“中间线”为界。在专属经济区划界争端中,中方主张“公平原则”,认为应考虑海岸线长度、历史性权利等多重因素,并反对将钓鱼岛等无法维持人类长期居住的岛屿作为划界基点;日方则主张“中间线原则”,认为钓鱼岛等岛屿应当作为划界基点。张宸榕在最后指出,中日东海划界问题可以参考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的海洋划界方案,通过谈判方式和平解决。
刘越的报告主题为“中菲南海争端及其国际仲裁问题”。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争端主要集中在南沙群岛和黄岩岛,中方的声索依据着重于历史和法律依据,菲方则偏重实际需求。2013年起,菲律宾开始尝试用国际司法手段处理南海争端,配备专业人员,在程序上严格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提起仲裁,在诉讼内容上避重就轻以确保仲裁法庭的管辖权,并努力争取各国的外交支持。虽然中国坚持不接受、不参与仲裁,但菲律宾对中国模糊解释“九段线”的攻击、持续的司法纠缠以及舆论影响和示范效应,都使得中国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刘越建议,中国应该有限度地参与国际司法仲裁,明确“九段线”的法律性质,纠正南海争端的逻辑起点,并加强对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的实际控制和有效管辖。
来自韩国的全宣美的报告主题为“中韩海洋划界问题及其影响”。中国与韩国在黄海和东海存在专属经济区的重叠。关于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中方主张“公平原则”,将地理性因素、经济性因素等考虑在内,韩方则主张“等距离原则”。中韩双方在领海基点、领海基线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另外,中韩两国围绕位于专属经济区重叠海域、经济战略价值和地缘政治价值都颇高的苏岩礁(韩国称“离於岛”)的管辖权问题也存在争端。为了在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先确立良好的渔业秩序,中韩双方在2000年签署了《中韩渔业协定》,在两国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部分规定了暂定措施水域、过渡水域、维持现有渔业活动水域。
来自俄罗斯的Starostin Nikita(成思海)的报告主题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南海海域划界上的争端”。印度尼西亚在南海争端中基本上处于居间调停的地位,但印尼纳土纳群岛的专属经济区海域与中国主张的南海“九段线”存在重叠,中方认为两国存在海域划界分歧,但印尼始终不予承认。同时,印尼持续通过法律、军事、外交、移民以及国际合作五种方式强化和宣示对纳土纳群岛海域的主权,极为重视海洋问题的现任总统佐科还声称南海“九段线”没有法律基础。Starostin Nikita认为,印尼民族主义在印尼处理纳土纳群岛的海域划界问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印尼的华侨华人往往是印尼民族主义的受害者,因此中国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凌翔和奚溢的报告主题为“中国与印度难解的边界纠纷:历史与前景”。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两国边界,但存在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可以分为西段、中段、锡金段和东段四部分,每段都有争议,存在所谓“麦克马洪线”的东段争议最大。中印边界问题的发展,经历了从暗流涌动、唇枪舌剑、兵戎相见、启动谈判到步入正轨的过程。中印边界问题的全面解决存在许多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包括中印“竞进关系”与地区内其他国家的深刻影响;印度国内不同政治派别、国内选举;印度国内舆论、民族主义心态;中国民众对于谈判结果的接受程度。两人认为,由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复杂性,边界谈判需要双方步步为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争执与合作共存的局面将会成为两国关系的“新常态”。
据参加此次报告会的师生介绍,本次报告会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一是从多国多元的视角看待中国的边海事务。这一报告会的主讲学生来自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等国,他们(她们)从多国多元的视角看待中国边海事务,有助于推动中国与邻国在边海事务上的相互了解与互惠合作。这一活动也展现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子“卓越为公”的信念。
二是教师讲授课程与研究生成果发表的积极衔接。陈志敏院长介绍这6名硕士生选修了祁怀高老师开设的“中国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分析”课程,他们(她们)撰写的课程论文经多次修改,初具研究论文风格。选修这门课程的部分研究生的课程论文经修改推荐,还发表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
三是研究中心资助与研究生独立研究的良性互动。据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石源华教授介绍,该中心为参加此次报告会的研究生每人资助了一笔研究经费。在这笔经费的资助下,研究生们赴中国沿边地区,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实地调研,提交了研究报告。这一方式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又能帮助相关研究中心解决研究过程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
四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两院的沈丁立教授、唐世平教授、潘忠岐教授、信强教授、方秀玉副教授、祁怀高副教授作为上述6名硕士生的指导老师,共同对研究生们的报告进行了指导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