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是孔子诞辰. 昨天晚上6点半,复旦大学国学社举行了一场名为《尊孔,废孔与儒学之命运》的讲座,以纪念这位至圣先师诞生2564周年。
儒学若从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算起,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孔子的命运和儒学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郭晓东与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亦联合主讲。作为共事多年的同事(曾亦曾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执教多年,后调至同济大学),两人合作默契,所述内容相互补充。
身着藏青蓝衬衣,颇具儒生之风的郭晓东轻捻襞须,为大家介绍了孔子怎么从处处碰壁,郁郁不得志到”大成至圣先师”,儒学怎样从不被接受到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孟子曾曰:“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可见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的第一个原因,在于其出类拔萃,正如曲阜孔庙门牌上书”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以赞其“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功绩。
然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如过江之卿,为何只有孔子一人被尊为 “至圣”? 郭晓东认为原因在于其思想是中国道统之源.自孔子以来,建立的儒家学说,成为2000年以来国人安身立命之本.“仁”,“礼”使得国人道德生命有了坚实基础.“孔子指出,人和禽兽不同,君子和小人有别,这种差别,不在于地位悬殊而在与道统高下之分.”郭晓东如是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四维八德,传承之宋,建立道统学说,故孔子才是道统之源。
孔子之为圣人还在于其建立中国政教之本.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行道,但周游列国,始终难以得志,晚年回鲁国,删诗书,定春秋,开启了后世2000余年的政教之本 。“德礼为政教之本”,自汉以降,在孔子所定的六经基础上,汉人定了了一套经学.“经学是为经世致用”,郭晓东解释道: “对汉代人来说,《诗经》绝非文学书,而是政治学教科书,《礼》也不是民俗学著作,《春秋》《尚书》也不是历史书,它们都是政治学教科书。”“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华文化才有其独特之处。
和许多大人物一样,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儒学一直游离于主流思想之外,不被统治者接受.直到秦汉,孔子地位才有所提升,汉武帝时期,对于如何治理好国家这一议题,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颇合武帝胃口,故“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拥有官方地位,此时距离孔子离世已经500余年.汉成帝时,封孔子后裔为邵嘉候,王莽时,封其后人为褒成候,后世之人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其后人获得官方认可的政治地位。
儒学本吾国立国之教,百年来,逢时不祥,屡遭厄运。曾亦从“废孔”出发,讲述了孔子和儒学近代以来受到的冲击。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破碎的山河,凋敝的民生,让一部分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康有为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康有为主张引进西方君主立宪,所以不遗余力批判君主专制,但他很尊崇孔子,试图将孔子与君主专制撇清,但我们都知道,这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很难撇清,也正因为如此,之后五四,新文化时期往往把孔子思想和君主专制放在一起批判”曾亦一针见血指出了康有为身上的矛盾性。而另一位国学大家,民国知名学长章太炎就激进多了,他直接要求把孔子拉下神坛,还原其本来面目:孔子也就是儒家祖师爷,和鲁班是木匠祖师爷一般,无甚区别。蔡元培则釜底抽薪,在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出台法令废止学校读经和祭祀孔子,从制度上废除儒学基础。等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打到孔家店”孔子和儒学的地位一落千丈。“近代以来,每一次革命都包含打到封建这一目标,而每一次都会落到孔子身上,就连批判林彪,都要拉上孔子,批林批孔。”提到儒学在这段时间的遭遇,曾亦有些愤愤不平。
讲座的最后,孔晓东总结了今天的发言:很长时期,教科书里都提到孔子中所以是圣人,在于他提出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儒学之所以成正统,是因为有利于统治阶级的。但是我想请同学们反思一下,若是孔子没有圣德,无论统治者怎样推孔,能得到千百年来国人的认可,尊崇吗?中国的文化最终选择了儒学,把孔子尊为“圣人”,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选择。
讲座结束后,记者采访了郭晓东和曾亦两位教授。
问答实录:记者: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孔子和儒学思想?
曾亦:孔子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我们要回到文化源头。另外就是我们的时代和以前不一样了,要回到源头不是要完全效仿,要做一些改造,要与时俱进。
记者:当下我们研究儒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曾亦:我们面对新的问题,新的现实,儒家学说在这个时代有现实性的。儒家是我们文明中生长出来的,契合我们的民族性。可以用儒学解决现实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其他学说解释不了的。
记者:刚才讲座中,一直在探讨儒学在古代的命运,您能谈谈儒学当下的命运吗?
郭晓东:儒学会有一个重新复兴的时候。儒学和中国的命运一直绑在一起。如果中国有一个复兴的时候,儒学一定会复兴。往往儒学被罢黜的时候也是中国国运困难之时。
记者:当下应该如何复兴儒学?
郭晓东:儒学在中国的传统一直是伴随教育,不是强制的灌输。在今天,我们可以在教育中引入儒学资源。像《论语》《孟子》都是很好的中小学教材,甚至大学生的语文教材都是很好的。儒家讲的是教化,即潜移默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