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晚上6:3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第五十二期讲座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前所长米哈依•霍帕尔(Mihály Hoppál)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米哈依•霍帕尔教授主要研究比较神话学与萨满教,曾在西伯利亚等地做田野调查,编纂有《西伯利亚的萨满》(1978)、《萨满:历史与当下》(1989)等论文集,并著有《转型下的萨满传统》(2000)、《神话学与乌拉尔语系下的萨满研究》(2000)等书。霍帕尔教授曾与人合拍一部人类学电影《欧亚大陆的萨满》,该电影曾获爱沙尼亚国际人类学电影节最佳科学纪录片奖。霍帕尔教授是《萨满》杂志创刊编辑,一直在中国做萨满研究,是中国大规模的世界性萨满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国际萨满教研究会主席等学术职务。
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担任主持人。他首先欢迎米哈依•霍帕尔教授的到来并对他做简单介绍。接着,纳日教授欢迎并介绍了评论嘉宾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林曦博士担任本次讲座翻译。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顾肃教授、刘清平教授、孙国东副教授、陈润华博士、杨晓畅博士以及校内外一些师生也参加了本次讲座。
霍帕尔教授首先提出萨满是否能被称为宗教这样一个问题,对此他更愿意称为“萨满文化”。他在研究中意识到萨满不属于狭义宗教,而是信仰体系,因为萨满不仅仅是一种信念,还包括很多操演样式。对当地民众而言,他们不仅要信仰,还要做仪式,这样才叫萨满。从实践方面讲,萨满与教会宗教具有相似性,但是他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萨满是一种日常操演的信仰实践,不一定要在节日里展演,不一定要去教堂进行。霍帕尔教授将萨满定义为一个人在迷幻意识状态下通过灵媒让人与神进行沟通,这种作为灵媒进行沟通的萨满仪式都具有特定目的,比如祈福、消灾,进行牺牲仪式,为其共同体求得利益,在人与自然之间获得平衡。霍帕尔教授还对萨满主义这一术语进行澄清,虽然有不同学者对该词下过定义,但他自己对此持保留态度,并更倾向于称其为“萨满观”(shamanhood)。萨满在世界各地的形式并不相同,这种萨满观才是课题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因而这不仅仅是术语问题,同时还是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萨满都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不同文化对“萨满”的称呼也不一样,因此霍帕尔教授提醒大家要对“一刀切”的归纳保持警惕。学者们对“广义萨满”的定义仍然存在争议。
接着,霍帕尔教授简单介绍了1960年代以后萨满研究出版的一些情况。近年来,有关萨满主义的著作迅猛激增,根据伦敦皇家人类学图书馆,自1960年代到现在,共有386本关于萨满的书出版,其中240本是在1990年代后出版的,特别是过去的几年,出版物在数量上以几何数倍增。不光数量上在增长,这当中还有不少书非常受欢迎。介绍完这些背景知识,霍帕尔教授接着说明本次讲座主要是提供近年来的文献综述和概论,尤其是学术方面的杂志、书籍。随后,霍帕尔教授介绍了《俄国人类学与考古学》,该杂志虽不是很有名,但却将俄语中很多重要的文献翻译成英文并出版,所以俄国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非常好的研究。他还介绍了一些最近出版的比较好的书,其中有一本名为《原始美》(The Beauty of Primitive)的书,该书的作者对俄国文献做了大量综述。另外有一本书是作者把当地萨满的口述史纪录下来,纪录了西伯利亚、蒙古当地萨满的歌谣、传奇、史诗等。萨满作为沟通人与神的中介者,对于宗教和灵性生活非常重要,特别是当社会受到压制的时候,萨满是能够带来心灵上的和平与宁静,能帮助当地人重新强化他们自己的身份,所有这些纪录都能使种族的身份得以重生。霍帕尔教授鼓励大家用手中的机器纪录祖辈普通的萨满故事与经历。
霍帕尔教授提到他在萨满研究文献中所做出的贡献,他建立了一个萨满研究文献集,将匈牙利萨满研究学者的文献集中到一起,这当中还包括其他国家萨满研究的专著、论文集等。在这项研究中,霍帕尔教授发现萨满不是一种排他性的活动,而是可以与其他不同宗教融合在一起的。萨满可以去帮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由他们建立的国际萨满研究会(ISSR)还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当中介绍了意大利、芬兰、日本、韩国等国关于萨满的研究。国际萨满研究会于2003年在吉林市、2008年在长春市开会并出版了两个论文集。霍帕尔教授的书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但他最新的动向表明他强调在书中添加视觉方面的纪录,他认为之前的纪录都是文字,而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如果加入声音和图像则会比静态的文字图片传递更多的信息。最后他还提到萨满在非洲以及其他地方纪录当地的音乐文化,特别是世界各地的摇滚艺术。霍帕尔教授提到最近出版的一本书《萨满与符号》,他希望将符号学中的一些元素加入到萨满研究,研究记号以及符号是如何被先民们利用和使用,这能解释音乐、语言的产生,因为跟着简单的旋律人们可以跳舞,而通过跳舞可以形成一个共同体,所以这种过程是先民们在仪式上进行思考所迈出的第一步,然后建立共同体,建立共同的身份。
评论嘉宾田兆元教授在评论中首先提到他在研究中国神话学时所涉及到的萨满研究。随后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在中国,除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外的所有信仰活动和宗教活动都拢括在“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这一概念之下,各民族不同的信仰在辨认时就有可能被萨满化,那么该如何确定萨满的性质以及萨满的边界,从而使得萨满研究目标明确呢?第二,萨满教作为国际性研究话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第三,霍帕尔教授提到在其研究中加入影像元素,但是纪录影片一般是现象描述与文化展示性的,那么影片要如何体现学者的研究性,研究者的特色又在哪里呢?
随后,霍帕尔教授对田兆元教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回应,并在学术讨论环节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最后,主持人纳日碧力戈教授感谢霍帕尔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