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下午,由复旦心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复旦心理大讲堂第2期“亲子之道—亲子关系与中国发展”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顺利举行。来自于政府、企业和学术科研单位的450多位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期大讲堂由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教授和儿童心理专家陈小亚研究员、社会学系沈奕斐副教授三位老师主讲。
大讲堂由沈奕斐副教授主持,首先上海儿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小亚发表了演讲。陈小亚研究员通过一个4岁儿童试图自己寻找问题解决方式的例子展开了他对亲子之道观点的阐述。他提出了“如果确实存在儿童的经验世界,那么这个经验世界跟成人的经验世界是联系着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关系,但是他们仍然是两个世界,不能用成人世界代替孩子的世界。”等十分宝贵的观点。
随后,沈奕斐副教授做了“在民主家庭中树立权威”的主题演讲,她结合育儿经验以及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的学术探索,为大家阐述了她在亲子教育方面的观点以及中西方差异。她曾对女儿说:"在学校学习就像玩游戏,你总要学习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每个游戏都有不同的规则。妈妈不能代替你玩游戏,但你需要时妈妈可以为你提供攻略,其他需要你自己探索。"沈老师真诚并有冲击力的观点给听众很多启发。
孙时进教授对两位的精彩演讲做出了简洁有力的点评,他把自己与女儿的故事分享给听众,为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并让孩子能更好的适应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就亲子关系在中国转型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不同阶层、对中国发展的未来的重要性。他还指出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和幸福的保证,要研究亲子关系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同时强调我们不能只关注高端人群的家庭和亲子教育问题,更要关注广大弱势群体,社会和世界越来越是一体的,只有关注全体孩子的幸福,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要把亲子关系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考虑。
在圆桌会议环节,三位老师激烈的思想碰撞。首先,孙时进教授感谢了各方来宾,并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为原型,提出了“兔子的学校是以跑步为衡量标准的,如果一只乌龟进入这样的体制,将会非常难过。”等精彩论断。沈奕斐副教授对台下观众的提问做出了解答,比如”怎么让小孩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主动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式跟家长操控方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孩子的情商、性格是不是天生的?是不是家庭教育里面很重要的?”等。陈小亚研究员针对“我们整个社会生活当中,压抑着一个很强烈的育儿焦虑”的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亲子之道大讲堂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下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家庭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还是影响中国社会和谐和幸福的重要因素。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人际关系、事业婚姻等各个方面,对未来的教育模式、企业和社会的管理方式、社会变迁走向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着作用。
复旦心理大讲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面向社会举办的公益讲堂,听众定向邀请有社会责任感和关注自身成长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定期邀请国内外心理学家、思想者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问题为对象,进行不拘形式的思想探究与交流分享,希望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跨界汇学,服务社会!心理大讲堂的宗旨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让心理回归生活,让大学精神回归社会,让思想回归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