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科科研处与高研院举行第十七期“通业青年讲坛”

发布时间:2010-07-08

2010年6月23日下午2:30,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联合主办的“通业青年讲坛”在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通业大讲堂”举行第十七期学术讨论。

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数字艺术硕士、动酷数码执行制片人陆秉文先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沈逸博士,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亮博士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任远教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担任本次通业青年讲坛的主持人。高研院研究人员吴冠军、林曦、陈润华、刘清平、沈映涵、孙国东等参加了本次讲坛。许多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生和老师们也来到讲坛现场参加讨论。

邓正来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出席讲坛的讲演嘉宾以及点评嘉宾,对嘉宾和听众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为三位讲演嘉宾颁发了高研院通业青年讲坛讲演嘉宾聘书。

主讲嘉宾陆秉文曾在马里兰艺术学院主攻传统绘画和数字绘画,并将两者结合融入到三维动画中,努力进行新的艺术探索。回国后,他对商业领域三维动画的人物造型等美术设计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验尝试,将极简主义跟中国传统卡通造 型相结合,创建了许多极具现代风格的数字木偶形象。他本次学术报告的主题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在四格漫画中如何呈现逻辑图像的有趣努力”,报告人从自己在《上海一周》连载的一幅题为“苏格拉底和他的妻子”的四格漫画讲起,剖析了延续至今的内在视觉日益外在化的技术努力,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基于“四格漫画主要借助于图像,并且通俗易懂,所以它是一种图像性的日常语言”,“几何证明是一种图像证明”,“证明是逻辑的一种呈现”这些判断,陆先生指出“如果上帝是一位几何学家,那么存在以下这样互相相似的家族”:上帝、逻辑、几何、图像、四格漫画、日常语言,进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言游戏中人们是可以言说上帝的,不管其最终的效果如何。其二,诚如维特根斯坦提到的“的确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呈现自己,是神秘的东西,”陆先生梳理了人们借助图画的形式展现不可言说之物的历史,也即存在着这样一个循环的发展过程:内在视觉-传统绘画-四格漫画-粘土动画-CG动画-立体动画-全息动画-VR动画-内在视觉,从而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将可能导致创造者和享用者的极端分离。其三,基于语言游戏指向上帝超越存在的努力依然是存在的,这其中所包括的漫画实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即图像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被证明,其不言自明的可靠性直接诉诸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逻辑结构的阻碍。

主讲嘉宾沈逸做了题为“开放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权力与国际关系”的学术报告,主要探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国际关系学科视野中的“权力”产生了何种影响”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他指出:第一,网络空间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虚拟性(Virtuality)、可扩展性(Scalabilit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进入的低门槛化(low barriers to entry)、跨时空的交互性(interaction beyond time and space)等等。这决定了开放环境下国际社会的行为体无论是偏好,还是行为模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背后各种支撑其运作的现实存在,例如资本、技术和国家又决定了这种变化只能乃至必然是有限的。第二,以权力的“可感知度”为分析视角来看,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可以区分为“易被感知”和“不易被感知”两大主要类型。第三,从谷歌撤离中国大陆和2009伊朗选举后骚乱与“推特革命”的泡沫等众多案例来看,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介入和控制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最终这个联盟的政治属性只有在谁拥有决策权这一政治语境中才能得到准确理解。那些拥有网络构件生产手段的公司与政府决定着硬件和软件中的各种技术类型,并由此诞生了一种新型的权力掮客(power broker)。权力掮客能够决定网络大厦的构成部件并以此来规制人们的行为。第四,沈逸博士阐述了他的结论:“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独立存在,而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他无法脱离既存的权力关系和时空环境而存在。这就决定了形式上具有平等性质的信息技术注定要与等级制的权力—资本结合,处于金字塔不同位置的行为体掌控和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自身权力的机会、能力、资源等等都是不平等和不均衡的,重新分配-组合的结果,可能是某种胜者通吃的马太效应持续显现。”

主讲嘉宾谢亮做了题为“对外贸易中货币、商品间的替代性偿付与近代中国的资本积累”的学术报告。首先,他着眼于近代中国的经济问题,指出金银国际移动是为了平衡国际贸易逆差这一理论对于近代中国的经济问题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这是因为就近代中国而言,一方面,白银较长时间是净流入,另一方面,资本短缺又深度制约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学术界一直有人关注何以出现此悖论现象的存在。其次,谢亮博士从“资本短缺与贸易逆差和白银入超”、“白银价格变动与其购买实际商品数量变化”、“银的购买力和进出口数量变化与替代贸易加剧”、“汇率变化与替代贸易现象加剧”、“替代贸易与资本积累”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中国近代经济问题研究中,我们必须看到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再次,谢亮博士指出,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汇率不均衡,货币与实际商品间替代性支付形式的出现,会使其国内货币供给由前期货币存量和当期的基础货币变动所决定,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都表现为偶然性冲击作用,而且可以被基础货币的操作所抵消。因而对外贸易均衡(或差额)及其波动作为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影响因素的变量就可被信用体系自身扩展所带来的影响抵消而不再重要。在近代中国,贸易逆差、资本短缺、白银大量入超和资本快速发展就是在上述条件下发生的。最后,谢亮博士强调,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伴随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列强的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中的替代性支付的出现导致了国内货币供给发生变化,即因此种替代性支付而大量流入的白银就可能是其资本(包括外国投资)的真正的来源。在贵金属时代的对外贸易中,用实际商品承担替代性支付功能,虽可在一定时期内使国内货币供应增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资本支持,但此种资本积累必定会因汇率的变化而发生反向运动,从而产生资本严重短缺以致于阻碍经济发展。替代性支付最终也不利于实现贸易平衡。于贸易逆差条件下,近代中国实行法币改革后,汇率急剧反向变动和信用体系过度操作国内基础货币致使白银加速外流就是明证。

在嘉宾讲演结束后,与会学者和听众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为什么要进行学术批判?如何看待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阴谋论视角?有必要批评玩物丧志么?学术研究能保持价值中立么?我们怎么对待立场问题?缺少哲学背景的普通人如何理解形而上学问题?国家权力的正当性是什么?等等。主讲嘉宾们一一认真回答了学者和听众们的提问,现场讨论相当激烈。

接着,任远教授对本期讲坛的三位报告人的演讲分别做出了点评。他指出:其一,陆秉文以四格漫画为例,试图说明知识和意义是如何从内在心理建构出来的。我们扩展开来看,事实上人类的知识大多是从内在的感受型构出来的,这正像一场讲座、一幅漫画、一首曲子所展现给我们的那样。问题是知识建构之初是否有一个分裂状态的人本身?意识和它的对象是否是统一的?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逻辑又是否是唯一的力量?其二,沈逸的研究说明了在开放环境下,国家权力依靠信息技术重构了国际关系,这里面存在着产业集团、国家权力和信息技术三元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此外,信息技术工具论和后发优势论之间有尖锐的冲突,我们应当如何解释?其三,针对谢亮的研究,任远教授指出所谓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很难说是近代中国面临的真实情况。或者说在资本净流入和商品净流入的情况下,中国近代经济为何发展缓慢,我们这个问题必须要给出一个清晰的解释。事实上,由于商品结构性差异,贸易逆差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最后,主持人邓正来教授再次代表高研院向到场的所有同道,特别是三位讲演嘉宾和点评嘉宾任远教授表示了衷心的谢意。

通业青年讲坛每月举办一次,每次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以及其他院校的三、四位不同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分别做二十分钟的学术报告,然后与会人员进行自由讨论,并由评论嘉宾做学术点评。讲坛旨在打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科界限和专业界限,改变学科割裂的、封闭性的研究取向,建立一种开放性的、超越学科分野的学术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