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简国学计划】徐洪兴:《老子》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0-04-16

由南方周末和宁波方太集团联合发起并主办的国学推广项目“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在4月15日步入了尾声,18:30分国学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在东辅楼103报告厅如期举行,哲学学院徐洪兴教授为广大国学爱好者讲授《老子》书中的智慧,吸引了众多听众前来,现场座无虚席。

在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儒家表现出刚毅积极的入世性格,而道家则展现出阴柔逍遥的出世态度。徐老师谈到,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老子》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奇书”,以五千余字而成一家之言,被翻译成外文的语种数量仅次于西方的《圣经》。在《老子》成书之前,“道”只不过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而第一个把“道”上升到哲学高度上的思想家,就是老子。关于老子其人究竟为谁,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子即老聃;而关于《老子》其书产生年代,也是莫衷一是,一般通过考古发现认为成于战国初年。

作为儒家“入世”思想的对立补充面,宣扬“出世”的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不但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也给普通老百姓以启发。徐老师精心撷取了《老子》中的二十余段文字,详细阐发了其中蕴含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比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徐老师指出“道”运动的规律是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人们的行为应当守弱胜强,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道”是老子以史家眼光从历代兴亡中总结出来并提高到哲学高度的智慧。《老子》的思想除了在生活方面的应用之外,在对自然、政治、军事等方面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解释和运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长远和多方面的。

徐老师以渊博的学识和宏大的眼光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在座听众无不心领神会、如沐春风。在讲座的最后,哲学学院副院长郑召利教授对本次“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作了简短的总结,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国学复兴事业的鼎力支持,并对国学的前景和未来寄予了厚望。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系列讲座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