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业大讲堂】:社会科学暑期高级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09-08-31

 


  2009年7月18日到7月31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主办的“社会科学暑期高级系列讲座(第一期)”(以下称“系列讲座”)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
  
  本次系列讲座经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文科科研处和外事处审批,共邀请海内外九位著名学者担任主讲教授,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从全国各地各个不同专业招收了二十多名博士或青年教师作为学员,历时两周,于7月31日正式结业。系列讲座旨在提高青年学者把握国际社会科学发展动态、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拓展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强化中国化的问题意识,推动青年学者从事具有理论深度的学术研究。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萧思健和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出席本次系列讲座的开班仪式,他们详细讲解了此次系列讲座举办的目的和意义,勉励广大学员珍惜高研院提供的这次宝贵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踏实学业,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Thomas Pogge、John Keane、Stein Ugelvik Larsen、王国斌、张旭东、纳日碧力戈、John Lie、Mark Selden、邓正来等九位著名学者担任此次系列讲座的主讲教授。诸位教授的研究横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为学员提供了多元化的跨学科的教育和指导,培养他们从事理论研究和争取学术创新的能力,使得学员们既具有中国关怀又不乏世界视野。
  
  二十多位青年学术人才作为学员参加了此次系列讲座,他们的选拔是基于学术规范和学术平等的原则,由高研院组织专门的学术委员会从众多报名者中按照纯粹的学术标准经过匿名评审择优录取的。学员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如哲学、政治学、法学、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等,来自不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如北京、上海、吉林、江苏、重庆、香港、菲律宾等,系列讲座旨在促进这些具有不学员术背景的学员们之间的交流,相互激发对问题的感知能力,营造出勤勉刻苦、共同进步的良性学术氛围。
  
  此次跨学科系列讲座一共有九场,每场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环节,分别历时三个小时。每天上午是学术演讲,由主讲教授针对问题讲解各自研究的规范、理论、学派、范式和方法,下午是主题研讨,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地提问和回答这一讨论的方式将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晰和深化。以下分为九个部分扼要介绍系列讲座的基本情况:
  
  2009年7月19日,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社会科学中的若干问题”的学术讲座,主要谈论了知识论问题,邓教授首先介绍了二战以来世界上社会科学的重要观点,以及哈贝马斯提出的三种人类知识旨趣,即实证的科学的、历史的诠释的和解放的批判的旨趣;其次,指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取向:官方注释法、制度移植法和本土模式法,重点强调这些研究方式缺乏共时性和整体性的考虑;再次,指明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三个重点问题值得关注,其一,仅仅按照单一学科研究存在问题,社会科学研究迫切需要深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其二,简单运用西方的知识解释中国现实存在问题,但西学研究亟待加强。其三,封闭的因果律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是开放式的、多元式的。
  
  7月20日,美国纽约大学的张旭东教授做了题为“‘帝国’之外:全球化时代主权和主体概念的批判辨析”的学术讲座,张教授介绍并评价了意大利籍政治哲学家的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和美国学者麦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所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这本书。首先,他辨析了帝国概念所具有的四个基本属性,即空间总体性、时间总体性、人性总体性以及和平性;其次,评析了主权理论,区分两种形态的现代性以强调主权的历史化过程;再次,评价了帝国的这种研究方式,指出其对内在性的解读并未落在实处,强调我们关于行动的思考是从客观实在的地方开始的;最后张教授还和学员们一起研读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关于国家的论述,着重强调了理性的含义、公民将国家内在化的真实意义、黑格尔是现代性的集大成者。
  
  7月21日,著名人类学家纳日碧力戈教授做了题为“西方人类学族群研究的基本趋向”的学术讲座,纳日碧力戈教授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理论来源,主要有皮尔斯符象三观(semiotic Thirdness)、吉登斯结构过程理论、Matarula/Varela自组织理论(autopoiesis; structural coupling)、庄子观鱼、Richard Dawkins:最大挑战是人如何思维、Neil Turok指出的大爆炸理论是个哲学论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奥斯汀话语行为、塞尔社会实在的建构、巴赫金对话理论、巴特的边界理论、希尔沃斯坦等的语言人类学理论(speaking is a cultural practice; languaging)等,得出了“时间中国”不同于“空间中国”,即历史中国不同于当代中国,“无控歧义的族群”只能靠政治协商、文化协商、经济协商解决,强调制度性事实(如民族、国家等)比放任非性情事实有利于宏观调控等六点结论。
  
  7月22日,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王国斌教授做了题为“探索中国特色:中国与西欧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比较”的学术讲座,王教授讲解了历史变化的社会理论,社会理论对分析当代的问题与分析的结果,历史对当代可能性,社会理论对历史上的区别有什么看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等问题,特别指出在学术研究中与学习西方理论同等重要的是我们要同时注意到与西方的主要的理论紧密相联的西方的社会、文化、政治的特点,注意这些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如果中西方社会在某一点上有共同之处,理论有可适用性;如果有所区别,那么要注意使用理论的局限性。
  
  7月23日,著名社会学家John Lie教授做了题为“社会科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Social Theory)的学术讲座,讨论了社会学的起源,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学科和现实的关系等问题,着重强调欧洲种族中心主义的学说不能简单地应用到其他文化圈的本土分析与研究当中,关键要实行跨学科的研究方式直接针对现实中的问题。
  
  7月24日,著名政治哲学家Thomas Pogge教授做了题为 “全球正义与世界贫困”( Global Justice and World Poverty)的学术讲座,在讲座开始之前,邓正来教授代表高研院为Thomas Pogge教授颁发了学术委员聘书。Pogge教授通过翔实的数据论证了世界贫困问题的形成与表现,并经由对价格等因素的辨析揭示出富裕国家的某些做法加剧了世界贫困问题,因而在维护全球正义这一问题上显然具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7月27日,著名政治学家Stein Ugelvik Larsen教授做了题为 “作为科学的政治科学” (Political Science as Science)的学术讲座,他从经济利益上的均衡谈到政治力量上的均衡,介绍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重点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博弈理论,并通过博弈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现象。Larsen教授还和学员们探讨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政治科学家。
  
  7月28日,英国著名的政治学者、公共知识分子,现任教于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约翰•基恩(John Keane)教授,做了关于21世纪民主走向的学术讲座。讲座主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现行民主以及民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二是在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下民主的发展趋势。
  
  在基恩教授看来,当下这一与代议制民主共生的民主形式,或许是民主未来生存的一种更好的方式;同时这一民主形式也将更有利于民主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过程。监督式民主这一新的理念在其新出版的著作《民主的生死存亡》(2009)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该书现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震动。
  
  7月29日,邓正来教授主持大讨论,在这次汇总式的讨论中,学员们不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谈了对此次跨学科系列讲座的感想,而且结合各自现实生命的体验谈了对学术研究的理解。此外,大家也试图在理解西学背景的学者们讲授的理论的基础上,对各自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研究的旨趣进行了讨论。
  
  7月30日,经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教授推荐,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项目资深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社会学与历史学教授Mark Sheldon做了关于中国社会的当下走向的特别讲座,他从多个方面呈现出中国面临的挑战,讲座内容涉及到金融危机、霸权主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食品和能源危机等等问题。
  
  最后,在系列讲座结束之际,邓正来教授代表高研院为参加本次系列讲座的每一位学员颁发了精致的结业证书,学员们表示要好好保管这份证书以作为参加此次系列讲座的一个标志和自己心路历程的一份回忆,并期待下一次系列讲座早日举办。此外,为了进一步推进第一期学员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老师和学员们在网络上建立了系列讲座的学术群,并推选专人负责,以便集中管理,促进学员们认真阅读,加速彼此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