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我校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在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举行第十七期主题讲演。本期论坛邀请复旦大学高研院学术顾问、校资深教授朱维铮担任论坛主讲嘉宾。我校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中文系傅杰教授担任评论人。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论坛。他首先介绍了朱维铮教授的学术经历,介绍了担任评论嘉宾的李天纲教授和傅杰教授。

讲演前,邓正来教授还代表高研院为朱维铮教授颁发了高研院学术顾问的聘书。
接下来,朱教授做了题为“帝制中国的黄昏——满清在19世纪”的主题讲演。

朱教授首先界定了晚清的时间界限,即1799年到1900年的一百年。而就本期讲演的问题意识,朱教授指出,通行的近代史教科书恪守一种假设,即外来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这种假设是值得反思的。主流的近代史的三种基本观点也值得商榷,一是“落后就要挨打”;二是“明清以来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三是“道咸同光列朝的内外战争均属旧民主主义革命”。由此,朱教授转入了对清王朝,尤其是它最后一百年间的历史状况的分析。他指出,两千年来,中国绝非长期停滞,也不是一个“超稳定系统”,满清自实现空前一统到最后的名存实亡,是一个专制独裁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清处理各种关系的政治技巧和权力逻辑虽有各种表现形态,但都共同坚守了对改革“祖制”的拒绝。
梳理与反思满清的历史进程,朱教授指出,无论物质文明、社会稳定还是政治文化,直到十八世纪,中国仍然是世界强国。虽然当时欧洲思想界对这个帝制及其历史已有争论,却无人敢将中国列为“东亚病夫”。然而自乾嘉年间开始,欧洲舆论突然转向,尤其自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力量开始逐步渗入中国,终将满清帝国门户洞穿。这个过程中的历史轨迹看似顺其自然,但是朱教授设问指出,“这百年的晚清史,论者虽多,是否还有再反思的必要呢”?他指出,从一种综合的角度(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来认知历史,会对启发我们的认识有一点好处。

李天纲教授首先就朱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点评。他指出,谈到历史,朱老师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真诚。这表现在,第一、朱老师对历史细节的追究。细节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第二、朱老师对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和思想意识流变的经历和见证。这种亲历和见证给让朱老师的剖析更具力量。李教授指出,朱老师的讲演为我们重新开放出了如何认识中国近代史开端这个问题,以及18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问题。这些问题所衍生或辐射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给予认真思考的。

傅杰教授指出,朱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晚清这段历史的最重要的关节点,他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一点历史是有好处的。傅教授指出,知识分子不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者的地方在于前者有着特定的历史关怀。他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指出,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关怀一定要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掌握和体认基础之上。

点评结束后,在场的同学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怎样理解历史学家的基于不同视角或基础所提出的“否定”性问题,如何理解“帝制”可能具有的多重意义,如何理解体制弊端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多种中国近代史划分的依据,等等。就此,朱维铮教授就此做了细致的回答。

最后,邓正来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朱先生今天所阐述的问题及他的阐述方式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他让我们思考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非主观的历史。历史学关系到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和想像,那么谁来为我们的历史确立一种理解方式,这恐怕值得我们继续追问。
尽管本期讲演时值期末学生复习期,但还是吸引了众多的复旦师生及外校的师生前来参与。全程座无虚席,许多师生全场站着听完讲座。朱维铮教授细致的史实分析和严谨的理论展开为我们在当下的问题意识下回顾和反思晚清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