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下午2:3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举行第九场主题讲座。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著名人类学家、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乐天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常向群博士应邀担任评论嘉宾。
讲演由邓正来教授主持。他首先感谢王斯福教授来复旦大学讲学,并简要介绍了王斯福教授的学术背景及其与中国学术界的紧密联系,介绍了点评嘉宾张乐天教授和常向群博士。

讲演前,邓正来教授代表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向王斯福教授颁发了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的聘书,王斯福教授向高研院赠送了他的学术著作。
接着,王斯福教授做了题为“文明的概念与中国的文明”(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of China)的主题讲演。王教授首先从他的中国同行王铭铭教授的“三圈说”研究讲起。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三圈说”概念,即中间圈是地方性研究,或对大民族的研究;第二圈则是对于中国非汉民族的研究;第三圈指的是中国学者对国外的研究。王斯福教授指出这是从中国的文明中心出发所得出的现代版本的 “三圈”说。而他认为,这个中间圈实际上应该有两个中心,一个是遥远的中心,一个是当地的中心。当地的中心在经济文化及政治上与遥远的中心有一定距离。但它们仍可视为中国范围内的某种地域性。核心圈不仅仅指的是当地这个中心,同时指的是该地区与中央这个中心的经济政治和文明的力量等级。
王教授以费孝通先生的研究为例,解释了人类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所遵奉的学科使命,即详细说明、并分析和阐释他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人类学家的任务是通过当地人对自身的理解来查看、检验并修正自己的理论和假设。由此他分析了人类学大师马塞尔•毛斯、萨林斯关于人类学中“文明”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分析了杜蒙(Dumont)通过“平等”和“阶序”的分析而提出的对“文明”理解的扩展。
王斯福教授最后指出,中华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它是许多文化和社会改革累积形成的。他指出了其间发生的几次重要变化,一是帝国作为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主要制度载体。二是选官制度的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王斯福教授讲演之后,张乐天教授首先做了点评。他指出,王斯福教授的讲演为我们理解“文明”这一概念提供了一个“差序”的视角。通过王教授的讲演使我们看到,基于立足点的不同看到的文明的中心也是不同的;而这也说明,“文明”本身是一个复数的概念,没有等级分别;文明是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而这其中所发生(文明)的结构转型和(人们的)学习、传播方式对我们增进关于中国文明的理解的巨大启示意义。
常向群博士接着做了点评。她首先追述了王斯福教授关于英国汉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英国学界的汉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同时她分析(诸如王斯福等)域外学者关于中国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所内涵的人类学学者“异质”文明研究的限度与优势。

讲演和评论结束之后,在场的学者和学生纷纷发言,表达了他们对王斯福教授所涉论题的意见。如,理论上认识文明问题的意义,尤其是高度的理论概括能力对我们重构中国文明的重要意义,“异质”文明研究与研究者自身的关系;研究者中具体区域研究与研究本身所需要的整体性视角之间的关系;文明的传统及其现代转换,等等。
最后,邓正来教授做了论坛总结。他指出王斯福教授的讲演极富理论意义,其中隐含着很多需要进一步开放思考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尤其是概念因其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简约性可能会舍弃或裁剪很多细节。这就提示我们要注意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与理论研究之间可能会有的某种紧张。
本期讲演内容关涉文明与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对我们理解异质文明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意义。王斯福教授以一名外国人类学家的视角,为听众展示了他理解文明与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相关链接
王斯福:文明的概念和中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