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讯 10月27日下午六点半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双周学术论坛:中国深度研究”在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举行第四期讲演。本期论坛邀请高研院兼职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芝加哥大学中国研究委员会主席、北美中国社会学家协会主席赵鼎新教授作为论坛主讲嘉宾。我校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教授,校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任远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出席。


本期论坛由邓正来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出席论坛的讲演嘉宾赵鼎新教授以及论坛评论人任晓教授和任远教授,并为赵鼎新教授颁发了高研院兼职教授的聘书。

接着,赵鼎新教授发表了题为《春秋战国“国际关系”与中国的统一——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启迪》的讲演。赵教授首先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背景,如东周分封体制的瓦解、官僚体制的兴起,意识形态上的“百家争鸣”、“法家独大”、无组织化的阶级力量以及霸权主义的体制等。而后,他提出了为什么欧洲从来没有统一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可以实现统一的问题,同时,他描述了西方人对此问题的解释,因为中国政治家采取了“强权策略”,即法家改革,这是欧洲做不到的。
赵教授进一步比较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Interstate Relation)与西方现代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理论的区别:第一、在价值观上的区别。由于缺少国际体制约束,春秋战国时期的七国战争只为了“赢”和“输”,而西方则是注重战争的“对”与“错”;第二、战争过程中六个相对较弱的国家之间无信任可言,陷入现实主义,常常怕其中一方强大而引起内部战争;第三、战争区域固定,都是在150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上进行,比西方战争涉及的领域要小;第四、由于不存在民族主义,当时诸侯的首领活动自由,诸侯国就像今天的“公司”。
赵教授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启迪。他指出,分析现代国际关系的两大主要理论(“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要联系不同的政治组织背景。西方的建构主义建立在特定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强调主权的重要性。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理性的工具价值观并没有使得某种特定的观念固定化。

任晓教授首先对赵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点评。他指出,首先,赵教授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的界限,开拓眼界。第二,赵教授的论述是建立在严谨的考察之上的。第三,赵教授提出了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概念,如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来解释中国古代问题。

任远教授在评论中指出如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赵教授指出用定量的数学方法分析历史的创新意识,历史是可以用不同学科的不同方法叙述出来的;第二、赵教授强调,体制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同时,体制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第三、对赵教授提出的质疑,由于缺乏共同价值观,春秋战国个诸侯国之间产生冲突而战争,是否忽略了背后国与国的合作,以及对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合作的启迪;第四、任教授又提出了对“无价值观”这一说法的怀疑,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文明与治国理念的多元化。

讲演之后,在场学生给予热情回应,提了很多问题,如国家统一与地理因素的关系,国家统一与宗教的关系,对14世纪欧洲战争与中国古代战争比较本身的怀疑,定量数学分析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关系,历史分析的局限性与可能性问题,民族主义与战争问题,等等。赵鼎新教授对此进行了一一的回应。
最后,邓正来教授做了论坛总结。首先,他指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告诫年轻学者打破学科界限的必要性;第二,他提出unintended consequences这一情形背后的哲学基础就在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任何人的研究都是有特定的局限的,这就意味着任何研究都要接受不同人的批判。

本期论坛气氛热烈,赵教授关于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以及数量分析方法的讨论,为听众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进路,使同学们对历史与政治方面的问题有了更多角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