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开坛仪式在光华楼隆重举行。高研院首席学术顾问、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世界著名人类学家、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萨林斯教授,高研院双聘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校特聘教授、高研院(IAS—Fudan)院长邓正来教授出席开坛仪式。

秦绍德书记为论坛开坛致辞,他指出,为推动学术繁荣与发展,第一,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支持世界的社会科学走进中国。请萨林斯教授转告学术同行,复旦热情地邀请他们来访问讲学;第二,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文科学者从事开拓性的学术工作,并尽全力为教授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秦绍德教授还做了一个简要的预告,由邓正来教授领衔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将于年内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将同时聘请邓先生担任复旦外文学报的主编;第三,希望邓正来教授和复旦师生一起努力,把“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越办越红火,并期待着这个论坛成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论坛之一。
邓正来教授对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的创设主旨、组织形式和活动安排进行了说明。邓教授指出,创设该论坛突出地表达了我们对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取向的一种期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引进、复制、国际接轨的阶段迈向一个全新的“走向世界”的阶段,即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思想对话和交流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再简单的引进和复制西方的思想,而要通过对中国的深度研究对世界的未来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要用我们自己的独特思想去与世界交流和对话。

随后,邓正来教授代表高研院为萨林斯教授正式颁发了“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聘书,并与萨林斯教授一起为“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揭牌。最后,萨林斯教授为“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做开坛演讲。

萨林斯教授的讲演以《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人性与文化》为题。首先,萨林斯教授指出,今天讲演的题目涉及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现状。从20世纪晚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自己造就的无知以及新自由主义自称的万能之中。后现代主义热衷于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解构,它有“精巧而自由的不确定性”,这种观念使得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已经麻木不仁了。而新自由主义则把理性选择和最大化利己的经济主义前提当作普遍的人性特征,并用这去解释一切。我们要么由于后现代欢庆的不确定性而变得一无所知,要么由于新自由主义而变得无所不知,其实也还是一无所知。
后现代主义所攻击的系统性和秩序,也就是所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元叙事”,而后现代主义对个体主义的维持以及对任何集体秩序的敌意,使得它与倡导放任自由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处在同一理论位置。而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占据“文化研究”理论高度的英语教授中,会发现后现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个体主义间同样的合谋。
萨林斯教授指出,尽管有这些相似之处,但就学术领域的流行程度来说,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却处在不同的轨道上。新自由主义凭借着资本主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凭借所有东西的市场化,包括从基因到水、从大学到监狱管理的市场化,它逐渐成为21世纪主导的社会科学范式。当后现代主义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这一科学意识形态时,它号召终结具有所有自欺慰安特点的元叙事。后现代主义因为它悲惨的认识论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厄运。它对于“精巧而自由的不确定性”的偏好意味着我们对于社会现象越少确定性,我们就越能理解它们——这样的智识前景并不十分有希望。相反,新自由主义阵营,包括它的附属分支机构,如法律和经济学、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和理性选择社会学,在社会科学理论中却占据着垄断地位。
接下来,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人类学关于古代中国、非洲土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田野调查事例、萨林斯教授就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各自所面对的困境做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就文化、人性和社会秩序而言,我们应当对当下建构的人性在原初就是文化性的建构和表达这一普遍观点有一个充分的尊重。我们过的是象征性地组织过的生活,与自然的区别就是我们能如此生活的能力和需要。
在讲演的最后,萨林斯教授指出:“我谨慎的结论是,西方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个对于人性的错误观念之上的。……像新自由主义那样,将人贪得无厌的自私自利提升到普世美德的地位,这种做法确实危及我们的存在,这倒可能是真的。”
王铭铭教授应邀对萨林斯教授的讲演进行了学术点评。王铭铭教授指出,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个都错了,而且错的原因是一样的,把人当作是个体的人。萨林斯教授告诉我们了一个真相,一个启迪。同时,萨林斯教授提出了一个论据,即人性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是基于西方的人性论之上的,从亚里士多德等欧洲古代哲学到他研究的世界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他认为贯穿着人性论才是正确的。他提供了人性论几个方面的证据,从亲属制度,人的经验,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从自我、社会和动物的关系来看,从比较搞笑的电话性爱等方面,并不存在一种孤独的个体的人,真正能描写人的生活的就是欧洲古代的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人是生活在和社会的关系当中的。而就今天的讲演与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的相关性而言,王铭铭教授指出,研究社会科学首先要知道“社会”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萨林斯教授的论题关涉族群,社会与文化,为论坛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整个会场气氛极为热烈,二百多座位的会场座无虚席,仍有近百名同学站着倾听了整个论坛演讲。
附录(1):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
“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简介
“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IAS-Fudan)两大常规性的学术论坛之一,是高研院为拓宽中国学术的理论视野、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而专门设置的全球性学术论坛。论坛每月举办一次,主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就当下中国与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发表主题讲演,并与国内学界展开讨论与交流。
创设“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突出地表达了我们对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取向的一种期望,这一期望也是我们努力之所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引进、复制、国际接轨的阶段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即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思想对话和交流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再简单的引进和复制西方的思想,而要有我们自己的声音,要用我们自己的独特思想去与世界交流和对话。
基于此,“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将紧扣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延揽海内外一流的人文社科学者,为拓展中国学术的理论视野和推进中国学术的国际化水平而接续展开,她将与高研院另一常规性学术论坛——“双周学术论坛:中国深度研究”——一道,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加快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化步伐而发挥持续性的影响力。
附录(2):萨林斯教授简介
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萨林斯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大师之一。他生于 1930 年12月,于 1954 年获得密执根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73 年,调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后担任芝加哥大学杰出教授之职。萨林斯现为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萨林斯1960 年代曾为新进化论代表人物。1970 年代初开始,萨林斯开始致力于文化理论的重建工作,结合文化人类学与结构人类学,确立了一种人类学的新风范。其主要代表作也于20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系统翻译, 北京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相继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并21世纪初,出版了萨林斯所著《甜蜜的悲哀》 及 《历史与文化论丛》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