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上海人——上海各界代表人士对话录之四

发布时间:2002-11-06


的确,“上海人”曾经一度成为国人的话题。那是十年前,上海人第一次在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遭遇过与会记者如此尖锐的提问———“有些上海人的狭隘心理,是否会影响上海的发展?”

刹那间,凝重。否认?辩解?还是拒答?

无数目光的注视中,时任上海市长的黄菊同志坦然笑对:“过去的上海人的确精明不高明,但我相信,90年代的上海人肯定会既精明,亦聪明,更高明!”

十年后,一个不争的共识,上海变了,上海人变了!走过90年代的新上海人,如此执著着一种不舍的精神追求: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

上海的城变了,日新月异,三个“三年大变样”;上海的人变了———人的生存状态变了,人的文明素质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变了。人的变,是一切变的本质内核,是一切变的根本目的。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本报特邀五位嘉宾,回眸十年路,“新说上海人”。

嘉宾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

许德明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市精神文明办主任
吴晓明 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
周瑞金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
  原解放日报党委书记
曹景清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程乃珊 知名作家

猛推:思想解放

刻骨铭心。1988年初春的一天,全上海一万多名处级以上干部,被紧急召集到上海最大的室内会场———“万人体育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刚刚率队从广东学习考察归来,大声疾呼解放思想,解放干部思想,解放上海人思想,勇敢开拓上海经济发展新局面。当时急啊,改革开放在南方如火如荼,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上海人要迈开步子,要放开胆子,急需思想解放的猛推。那天会场爆发出长时间震耳欲聋的掌声,这是一种巨大能量突然被释放产生的共鸣。

记者:十年,上海人的“变”,是否起始于“解放思想”?

周瑞金:当然,思想解放是根本。万人干部大会震动巨大,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发台下干部们的激烈讨论,这是在一贯纪律良好的干部会议上前所未有的。80年代末,是上海巨变的前夜,酝酿着上海在国家战略地位中“从后卫到前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呼唤着要求着人的思想解放。

许德明:当时江泽民同志讲得透彻,上海是计划经济最集中的地方,受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特别多,因此在转轨过程中,上海人从上到下的思想观念,都要有脱胎换骨的巨变,解放思想,大力增强商品经济观念,强化改革开放意识,明确发展生产力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与今天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曹景清:思想一解放,“精明”的上海人“高明”起来。“五个倒数第一”的上海城市改造需要天量资金,钱从哪里来?“用上代人的钱”,上海人想到了土地批租,于是旧区改造飞快推进,城建投资“瓶颈”迅速突破;“用当代人的钱”,上海人积极介入资本证券市场,整个90年代,直接筹资逾1000亿元;“用下代人的钱”,上海人引入BOT模式,吸引外资投入前景良好的基础项目,建设—经营—转让—再建设,南浦、杨浦大桥催生了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北线的贯通孕育了南线的竣工……通过“精明更高明”的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上海共筹集14000多亿建设资金,这是何等的大手笔,何等的大智慧!

吴晓明:上海人的确高明了。思想的解放,放开了上海人的手脚,发展的迫切,催化了上海人“精明更高明”。不光是筹集资金,上海人在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布局调整上同样深谋远虑,率先确立产业方针“三二一”,果敢提出工业经济与城市建设“四六开”,主动出台服务全国“二十四条”……这些无不彰显着上海人超前的胆识、“高明”的眼光。

许德明:当年的思想解放,是为上海的大发展,为上海的从后卫到前锋,举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精神奠基”。

觉悟:博大胸怀

十年,150万产业工人大转岗、100万市区居民大动迁,100万外来人口大流动,在城市转型的巨变中,上海人经历着阵痛。(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然而,“从后卫推到了前锋”的上海人,生活一年年好起来的上海人,心气一天天顺起来的上海人,积极面对,笑看明天。的确,没有广大市民的理解和觉悟,没有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再好的计划和决策都将寸步难行。阔步前行的上海人,充分展现了理解责任、觉悟使命的博大胸怀、宽宏气量。

记者:三个大“百万”世纪难题成功破解的过程本身,是反映上海人“面貌变”、“素质变”、“构成变”的生动写照?

许德明:为了国企改革,百万产业工人大转岗;为了市政改造,百万市区居民大动迁。谁都知道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谁都以为这是前所未有的“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需要理解,这需要觉悟。“壮士断腕”的千家万户,“告别繁华”的千家万户,以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为改革和改造的必需代价,作出了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至今回想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周瑞金:还有一个“百万”,史无前例的一百万外来人口大流动,它改变了上海人的构成,提升了上海人的素质,同时也体现了上海人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

程乃珊:注意到了吗?上海话不知不觉已经失去了它的“强势”地位。10多年前,一个外地人来上海,如果不会讲沪语,那多少会有些尴尬的。记得有首歌谣,“上海闲话讲不来,觅西觅西炒咸菜”。而现在,不用文件推行,不用政府倡导,普通话已成为沪市“主流”语言,在高档场合、正式宴会,如果还会有人尴尬,那只会是不会说普通话的上海人了。

曹景清:上海原本是座移民城市,没有“先来后到”,只有大浪淘沙。解放后,出于历史阶段的需要,同全国一样,上海也实行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人”的户籍,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全国老百姓亦以拥有需凭票供应的上海产品为荣,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声震九州。上海的门“封闭”了,上海的人“特殊”了。

程乃珊:可是,80年代中期始,先期改革的东南沿海新产品,使上海货失去了“皇帝女儿”的魅力,广东家具、福建时装、容声冰箱、海尔家电,让上海人第一次惊呼,外地货厉害,外地人厉害!

吴晓明:最初的平视是被动的,但是很快,被动变成了主动。曾经几十年计划体制的禁锢,使“上海户口”的珍稀度达到登峰造极,几乎每个上海人,深恐离城池半步。记得恢复高考那几年,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在上海招生几乎无人问津。而如今,随着户籍樊篱的冲破,随着上海人眼界的开阔,心态的开放,年轻上海人趋中国名校若鹜,清华北大几乎要把上海最高分“一网打尽”。

许德明: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流水不腐。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是大都市的集聚效应,是海纳百川的“人才高地”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精英,到上海这个大舞台上来一展身手。从“蓝印户口”到“上海绿卡”,上海的大门越开越敞,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把家、把事业、把明天,扎在了上海,他们的成功赢得了上海人的尊重,而取长补短共同的成功,赢得的是“上海人”整体的素质提升。

回眸:去芜存菁

对“上海人”的议论,事过境迁。上海人在“变”,去芜存菁。什么是“芜”?什么是“菁”?如今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看,“精明”,又何尝不是效益;“听话”,又何尝不是规范。而那种被泛化到一切人际关系中过了头的“精明”,那种被禁锢心志而过了头的“听话”,当去不存。

记者:对“精明”和“听话”的不同见解,是否有区域文化差异的因素?

曹景清:我曾经对此调查发现,当时外地朋友崇尚“酒碗一端,合同签完”的粗放,可上海人偏偏喜欢“亲兄弟明算账”,谈判桌上锱铢必较,这就容易让一些豪放的外地朋友觉得太“精明”了。精明就是精细明晰,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可以这么理解,“精明”是效率,“精明”是效益。

周瑞金:那时候也有些朋友总认为上海人谨小慎微,过于“听话”。就城市整体而言,上海少有“打擦边球”的举动,但也罕见“吃拿卡要”的门槛阻碍,这不是“胆小”是“规范”。规范就是环境保障,规范就是政策到位,规范就是法制完善,规范就是行为诚信。上海是用卓著的“规范”来招商引资,“慢”了一时,快了长久。前不久北大组织选评,上海的商业诚信度,全国第一。

吴晓明:五口通商,独发上海,特殊的条件,特殊的艰难,特殊的机遇,造就了上海人特殊的精明与规范。一个社会的现代性,它强调合理的抽象的可度量的“形式化”规则,“精明”是经济上的抽象,“规范”是法律上的合理,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效率与公平。“重商”的市场经济,与“重农抑商”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格格不入。几千年里,中国的商人什么地位啊?曾经同奴隶、逃犯一样,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曾经法令规定,商人上街,脚穿的必须是两只不同颜色的鞋子。后来几十年,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自由交换的商业因素不可避免被压抑,自家养点鸡鸭都成了当割的“资本主义尾巴”。中国农耕文化造就的“人情意识”,一经与开风气之先的现代商业文明遭遇,“粗放”与“精明”、“人情”与“规范”的碰撞,也就在所难免了。

许德明:当然要注意,不能把经济交往中的“精明”泛化到一切人际交往中,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变得隔阂,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精明”用错了地方,那就成了自私和小气。存菁去芜,这十年,上海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上海巨变的腾飞中,充分施展“精明”的同时,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扬弃,不断地从精明、聪明到高明。

再构:与时俱进

人是一切因素中最可宝贵的,人的文明程度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而城市发展的目的,正是为了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力争2020年把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个更高的文明素质建设要求,摆在了新世纪的上海人面前。

记者:建设“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世纪上海人应具备怎样的精神面貌、文明素质?

许德明:新世纪伊始,上海开展了一场“面向新世纪的上海人精神”大讨论,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

周瑞金:在“上海人精神”的讨论之前,《解放日报》还组织过“上海人形象”大讨论,当时市民反响热烈,来信堆积如山。一个社会的人格精神,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积累的继承性发展,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扬弃中,上海人不断地重构和完善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市民品格。

吴晓明:上海人精神文明的提升,是以这座城市形态和功能的不断现代化为支撑。过去,司空见惯四世同堂的住房,一平方米车厢要插30只脚的交通,上海人身心怎么可能舒展从容?而如今,拥有更多精神呼吸空间的上海人,心态、气度、胸怀、视野,远非当日可比。从“焦虑抑郁”到“自信大气”,这种变化所焕发出的城市能量,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精神原动力。

曹景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海人经历着从“单位性”向“社会性”的转变,犹如城市肌体细胞的社区,正成为提升上海人文明素质的重要新阵地。十年里,1300万平方米的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起来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火起来了,深入浅出的社区科普热起来了,社区中的上海人,享受着文明的熏陶,感悟着交流的愉悦。

许德明:一百万志愿者,是上海人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极具深意的亮丽风景线。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市场活动、政府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性活动,是现代社会中三个不可缺少的支撑点。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无论是APEC会议、财富论坛,还是平日的扶困帮贫、关爱送暖,上海人争当志愿者。这涌动的“一百万”,体现的是一种现代都市精神,体现的是现代都市市民的道德取向。

程乃珊:世界一流的“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然要求市民具有相应的现代综合素质。面临入世挑战,遭遇知识爆炸,“精明”的上海人与时俱进,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学习。去年,申城有250万市民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参加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学英语、学电脑、学管理、学技能、学艺术……从公司经理到政府公务员,从流水线工人到个体业主,从商店营业员到沪郊农家,申城扑面学习风。

许德明:上海的目标早已确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何实现目标?根据市委要求,上海应该进一步构建“三种文明”:巨楼美厦、大桥高架的形态文明,高效、齐全、周致的功能文明,胸怀宽广、道德高尚的人的素质文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说到底是人的境界、人的素质、人的文明程度的竞争。上海人,正是用他们不断求新、求深、求高的“变”,承继着先祖的精华,搏击着时代的巨变,努力着自身的超越,坚实地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